开源通讯

COPU会议纪要丨2025.07.15

2025-07-15 14:38:38 46

图片关键词

715日陆主席主持召开COPU例会。


会议宣布一则喜讯:

2024325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全固态DDUV (取代ASMLEUV) 成功研制光刻机并制成了3nm高端芯片。每台EUV光刻机售价约1.5亿美元,DDUV光刻机成本仅为EUV25%。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先进光刻机引起了美西方及ASML、台积电等企业极大的恐慌。并宣布其中某些人在十年前对我国施压,疯狂预言:中国没有能力研制高端光刻机的破产。


本次例会宣读了国际舆论高度评价阿里云和通义千问大模型,并讨论了DeepSeek是否出现发展瓶颈问题。


国际舆论高度评价阿里云和通义千问大模型

COPU2025.07.10

阿里云获评世界人工智能(AI领导者,是唯一入选世界AI市场领先者的中国科技公司。

通义千问大模型及其广泛的市场落地,被评为世界顶级基础模型之一。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Omdia发布最新生成式AI报告。 

中国通义千问的出现,中国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关键底层技术赛道得到全球的认可,这可是更底层的基础软件和系统的开源领域。 

通义千问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4亿,千问衍生模型数超过14万个,是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 

通义千问也是中国企业使用率最高的大模型;很多海外公司,如宝马、SAP等行业巨头,也选择了阿里云通义千问,而不是其他! 

阿里云在模型能力、AI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开发者生态等七大维度获评最高的先进等级。阿里云还凭借通义千问大模型及其广泛的市场落地,被评为顶级亚太基础模型供应商。 

中国阿里云凭其实力为中国科技发展杀出一条道路。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设有89个可用区,为全球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全栈的AI基础设施及MaaS服务。


关于DeepSeek是否出现发展瓶颈的讨论

COPU2025.7.13

最近,“DeepSeek凉了出现了发展瓶颈COPU组织了一场讨论。

邀请陈伟、Anna.ai、程海旭、安泱等,摘录目前在国内外天飞的消息,特别是腾讯元宝的消息,并向DeepSeek咨询反馈的消息,写出一份报告。 

COPU对此事和信息源持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斟酌,作了一些修改,提出了报告(一)(2025.7.11) 

(一)关于DeepSeek是否出现发展瓶颈的讨论

COPU2025.7.11

1.据有关消息报导,DeepSeekDS发展出现了瓶颈:

120251月到20257月(约半年时间) 

DS的用户活跃度(或用户留存率)从50%骤降至3%流量同比下滑超70%

(2)DeepSeek-R2再推迟发布至今尚未与公众见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信息)

(3)DeepSeek发展下滑,出现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是:

DS存在某些技术短板(据说梁文锋对某些DS性能也不满意) 

DS研发团队核心人员跳槽(DS曾公开披露一些人员(不多)跳槽,梁文锋也曾公开担心这一点)

客户接入率低(过去有人曾指出DS缺失企业应用场景亟需补课

深度求索企业融资受阻

2.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指出对DeepSeek发展出现瓶颈的信息不实,带有抹黑DS的意思(可是一些不同意见中也带有忆猜的成份)。

问题出自信息源幻觉引起的误导。特别要指出的是向DS咨询的信息也可能存在误导;如采用不同提示词向同一DS咨询机构提问,将取得不同答复的结论我们也引进国外著名网站采用对信息源交叉或对比咨询的方式,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关于导致DeepSeek发展下滑的主要原因分析也存在一些不实之词,特别尖锐的我们删去了。还有一种忆猜的分析;梁团队目前集中精力研发AGI,无暇顾及目前DS的发展和应用,这是无稽之谈。

3.总之,为了有利于DS的发展,我们希望DS的研发者主动出面来澄清一些问题。

(二)必须指出,Anna.ai单独向COPU提出了一份报告:

DeepSeek作为中国AI领域的黑马,凭借开源策略与成本优势迅速崛起,其R1V3模型被硅谷称为“AI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然而20253月发布的V3-03245月推出的R1-0528版本引发行业质疑。

Anna.ai接着对DS创新乏力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但她并未提出DS遇冷出现尖锐的信息源数字):

DSV3/R1迭代证明其工程化能力卓越,但也暴露三大隐患:

架构创新停滞,依赖微调与参数堆砌,未突破Transformer范式。

场景渗透浅层,金融媒体应用未释放认知革命潜力。

全球生态短板,开源社区规模不足OpenAI1/5,多模态布局迟缓。

COPU收到Alan的一篇报告:针对“DeepSeek凉了的消息满天飞,质疑事实真的如此吗?” 

COPU认为,Alan报告对DeepSeek是否出现严重的发展瓶颈提出了质疑,谨推荐发表出来(报告(2025.7.11),供大家进一步讨论。

(三)DeepSeek"凉了"?别被数据忽悠!揭秘中美AI博弈的真相

作者:Alan

"用户使用率从100%暴跌到3%" —— 这个震撼标题刷屏了,但真相可能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各位AI圈的朋友们,最近被"DeepSeek凉了"的新闻刷屏了吗?

7月3日,美国研究机构Sammi Analysis发布了一份关于DeepSeek的报告,声称其"流量下跌30%,用户使用率暴跌"。消息一出,国内媒体纷纷转载,"DeepSeek要凉"的论调甚嚣尘上。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拆解这份报告,看看数据背后的真相,以及这件事反映出的中美AI博弈的深层逻辑。

数据会说谎:四张图表背后的真相

第一张图:市场占有率的"障眼法"

1752561717959662.png

看起来很可怕的数据:

  • DeepSeek市场占有率从8%降到4.5%

  • 下降幅度超过40%

但真相是什么?

这张图有两个维度混在一起:

  • 左轴:整个AI市场的用户指数(基准值100)

  • 右轴:DeepSeek的市场占有率

让我们算笔账:

时间点市场总规模DeepSeek占有率实际用户数
1月爆火时30(指数)8%2.4
6月现在55(指数)4.5%2.475

结论:DeepSeek的实际用户数不降反升!

市场占有率下降,是因为整个AI市场快速扩张,而不是DeepSeek用户流失。

第二张图:Token流量的惊人增长

0715-3.png

这张图才是重点!

核心数据:

  • DeepSeek的Token总消耗量增长了20倍以上

  • 数据起点是1月底的巅峰期

  • 增长曲线陡峭向上

这意味着什么?

  • 虽然直接用户可能减少

  • 但通过第三方服务使用DeepSeek的用户大幅增加

  • 总体使用量创历史新高

第三张图: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变

趋势很明显:

  • 官方API调用比例下降

  • 第三方API调用比例上升

这正好印证了前面的分析:更多用户通过第三方服务间接使用DeepSeek,而不是直接访问官网。

第四张图:PC端流量下降的合理解释

所谓的"30%流量下降"指的是:

  • Web端访问量下降

  • 主要是PC端流量减少

  • 移动端和第三方集成不在统计范围内

合理解释:

  • 官网体验不够优秀

  • 用户更愿意通过第三方服务使用

  • 移动端使用习惯的转变

战略选择:基础设施 vs 直接服务

DeepSeek的必然选择

看完数据分析,我们来思考一个核心问题:DeepSeek到底要做什么?

两种模式对比:

模式OpenAI路线基础设施路线
目标直接服务C端用户成为AI生态底座
收费方式直接收费间接收费/开源
数据表现直接用户数很重要Token流量更重要
成功标准用户增长+付费转化生态渗透+技术影响力

DeepSeek为什么选择基础设施路线?

算力约束的现实考量

残酷的现实:

  1. GPU禁运:美国对华芯片封锁持续升级

  2. 资源有限:DeepSeek靠早期囤积的GPU起家

  3. 竞争激烈:模型规模不断增大,算力需求暴增

必然结果:

  • 开源模型:让第三方分担算力消耗

  • 减少直接用户:避免算力被大量C端用户消耗

  • 专注技术研发:用有限资源开发更先进模型

现实证据:

  • R2模型延期发布

  • 官网经常崩溃、响应慢

  • 对话框限制64K(行业已不先进)

大国博弈:AI时代的"核武器"

AI = 新时代的核武器?

美国《时代》杂志的观点:

AI的战略重要性等同于核武器

核心逻辑:

  1. 核威慑平衡:二战后和平的基础

  2. AI霸权:美国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新工具

  3. 技术封锁:防止AI技术扩散的重要性

"AI不扩散"政策

新概念:AI Non-Proliferation

  • 借鉴核不扩散(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 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 重点控制算力而非学术交流

三层封锁策略:

层面封锁难度实际措施
学术交流困难无法完全阻止技术传播
技术转移中等限制关键技术出口
算力供应容易GPU禁运、芯片管制

DeepSeek的历史使命

不仅仅是技术竞争:

  • 打破美国AI垄断

  • 证明中国AI自主能力

  • 为全球AI发展提供替代方案

在算力受限的情况下:

  • 开源策略分担成本

  • 生态化发展扩大影响

  • 技术创新突破封锁

数据背后的策略智慧

从表面到本质

表面现象:

  • 直接用户减少

  • 网站流量下降

  • 市场占有率降低

本质逻辑:

  • 战略转型:从C端转向B端

  • 生态布局:通过第三方扩大影响

  • 资源优化:集中力量做技术突破

健康指标重新定义

传统指标(不适用):

  • 直接用户数

  • 网站访问量

  • 市场占有率

新时代指标(更重要):

  • Token总消耗量

  • 第三方集成数量

  • 技术生态影响力

未来展望:基础设施的价值

成为AI时代的"水电煤"

基础设施公司的特点:

  • 用户感知度低,但不可替代

  • 收入稳定,影响力巨大

  • 技术驱动,生态护城河深

DeepSeek的机会:

  1. 技术领先:在算力受限下的创新突破

  2. 开源生态:中国AI技术的统一标准

  3. 成本优势:为全球开发者提供经济选择

中国AI生态的底座

战略意义:

  • 摆脱对美国AI技术的依赖

  • 为中国企业提供自主可控的AI能力

  • 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实现路径:

  • 持续技术创新

  • 扩大开源生态

  • 深化行业应用

理性看待"媒体风暴"

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问题根源:

  1. 断章取义:只看部分数据,忽视全貌

  2. 刻板印象:用传统指标衡量新模式

  3. 情绪化传播:耸人听闻的标题更吸引眼球

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 全面了解背景信息

  • 结合战略目标分析数据

  • 避免被表面现象误导

投资者和用户的启示

对投资者:

  • 关注长期战略,不要被短期数据迷惑

  • 理解新商业模式的价值逻辑

  • 重视技术护城河的建设

对用户:

  • AI工具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 不必过度关注公司"热度"

  • 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工具

写在最后:冷静与理性

这次"DeepSeek凉了"的风波,其实是一次很好的媒体素养教育。

它告诉我们:

  1. 数据会说谎:同样的数据,不同角度有不同结论

  2. 背景很重要:理解商业战略才能正确解读数据

  3. 耐心是美德:技术公司的价值需要时间验证

DeepSeek的故事还在继续,它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但可能更有价值的道路:

不做流量明星,要做基础设施;不追求用户数量,专注技术质量。

在这个AI快速发展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者",为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表在《COPU开源生态交流》板块上(摘引)

Alan:最近“DeepSeek凉了的消息满天飞,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此次会议上,针对上次会议陆主席所部署的任务分工,各小组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全面梳理各自负责板块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并分别进行了进展汇报。


参会人员:陆首群、宋可为、袁怿、谭中意、章文嵩、靳虹博、鞠东颖、刘澎(线上)、陈道清(线上)、陈越(线上)、邓伟(线上)、孟迎霞(线上)、程海旭(线上)、胡宇(线上)、Anna.AI(线上)、韩宪平(线上)。

图片关键词


首页
秘书处
开源通讯
开源活动